酒业新闻网
发布采购单
官方微信 精彩呈现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酒文化 » 正文

中国“酒风”不可长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05-30  浏览次数:1339
核心提示: 看起来像水,尝起来辣嘴,喝下去闹鬼,走起来绊腿,夜里面找水,早醒来后悔。这是中国民间对喝酒的形象描述。喝酒的危害人尽皆
 “看起来像水,尝起来辣嘴,喝下去闹鬼,走起来绊腿,夜里面找水,早醒来后悔。”这是中国民间对“喝酒”的形象描述。喝酒的危害人尽皆知,但人们依然乐此不疲地在酒桌上“奋斗”着,官员、商人、亲友之间,有人拼命劝酒,有人玩命喝酒,中国传统的小酒怡情文化,似乎有了异化的苗头。《党风与廉政》期刊曾登过一篇文章,题目是《一年喝掉800亿》,该文披露,全国每年有300亿公斤粮食被“喝掉”。而现在,这种情况更是愈演愈烈。有媒体甚至称,酒成了一种交际工具,喝酒则变身成忠诚度和友情深浅的一种考验。改革开放以来,“酒风”从北刮到南,从民间来到上层,从商场延伸到官场,很多人为此付出了不必要的代价。采访中,有人无奈地告诉记者:“不会喝酒,不会劝酒,在社会上就混不下去了。”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非要劝酒、灌酒才能干成事吗?为此,《生命时报》记者采访了各界人士,专家和学者纷纷疾呼:中国“酒风”不可长。

  中国“酒风”被异化了

  梅新(化名)的父亲是华北某省的一位厅级干部。她向记者抱怨说:“我爸几乎每天都要喝酒,规矩还特多,下级敬上级有一套,同级别的也有一套,不管怎么样,敬过来的酒必须喝。每次喝得难受,我爸就到洗手间抠嗓子眼,把东西吐出来,然后回去接着喝。”现在,为了工作,推杯换盏似乎已经成了习惯,不喝就是不忠心不厚道,不喝就是不给面子。

  冯亮(化名)是北京一家建材公司的市场部经理,他揶揄地说:“我这20年的生活就是围着酒桌过的,几乎80%的生意是在酒桌上谈成的。我们跟生意对象在办公室里只是打个照面,真正的讨价还价、敲定生意,都是在酒桌上。而且,合同签成了,还要再喝。所以,我们市场部招聘员工的时候,都得考考酒量。”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接受《生命时报》记者采访时说,喝酒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而敬酒最早是一种敬老仪式。但现在,敬酒的内涵不断被异化。在社交场合,敬酒成了一种交际手段,用来招待上级、贵宾或为了达成谈判目的。有时敬酒不是为了对方健康,也不是让对方喝好,而是为了故意把对方灌醉,似乎只有这样事情才能办好。中青年人成“酒风”最大受害者

  “酒风”猖獗害了谁?记者调阅了2006年中国居民饮酒率调查。该结果显示,和1991年比,居民饮酒率增长了17.3%,其中女性增长了73%,即便如此,男性还是高于女性;喝的酒仍以白酒为主,占酒类的50%。广东省2002年居民营养和健康状况调查显示,家庭人均收入最高者、商业、服务性行业工作者、未婚者、大专及以上教育程度者的饮酒率较高。湖南省进行的普通人群饮酒情况调查显示,在饮酒人群中,工商业者占63.9%,饮酒的高峰年龄在30至39岁,工商业经营者饮酒率最高,达64.9%,其中47.1%是重度饮酒。

  北京天坛医院针对90例因喝酒导致肝硬化病人进行的一项统计显示,年龄最大的74岁,最小的34岁,平均年龄约40岁。这些人的职业主要是公务员、中青年干部。

  2007年1月6日,记者在北京也随机采访了20名30至45岁的城市男性居民,他们中因工作而一周喝两三次酒的占绝大多数,很多人对此都非常厌倦。采访中,受访者不约而同地表示,喝酒已经成了生活中的巨大负担,但“中国社会现在是一个拼搏的社会,为了事业、仕途,不喝不行。”还有一种属于“替醉羊”:中青年人身体好、代谢旺盛,很多公司把他们当成喝酒的主力,为领导、长辈代喝。“酒风”不正危害社会

  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表明,中国每年有11万多人死于酒精中毒,至少有60种疾病和酒精直接相关。贵州省紧急救援中心负责人说,该中心接诊的急性酒精中毒患者中,每年都有约30人因喝酒过量不治身亡。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心血管病委员会主任委员洪昭光教授认为,少量喝酒,可以预防动脉硬化,而且这时候人比较兴奋,话多、心情愉快,表现得像个君子,这是最佳状态。但现在中国的“酒风”已经让人们当不成君子了。过了自己的量,最初人像孔雀开屏,喜欢吹嘘、炫耀自己;再喝就变得像狮子一样,脾气大、目中无人、刚愎自用;如果不控制还喝,就变成猴子了,失去自控能力———不该说的也说了,不该办的事也敢办了,不该签的字拿起笔就签,这个阶段最容易酒后误事;如果喝得不节制,最后就像蠢猪那样,思维混乱、语无伦次、东倒西歪、昏睡、出现昏迷甚至死亡。

  长期从事酒精危害研究的天坛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徐有青博士对记者说,酒精一旦入口,对人的损害无法避免,因为目前没有一种能够解酒的药物或保健品。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庄辉则强调,目前酒精性肝病已经成为我国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病因;

  长期大量饮酒可引起酒精性肝病;处于潜伏期的肝炎病人,大量饮酒可突发急性肝衰竭。

  除了损害肝脏,过量饮酒还会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脑梗塞,诱发脑卒中、心脏病、中毒性脑萎缩、胰腺炎等。美国、日本的科学家经研究发现,过量饮酒还会出现健忘症、错觉,甚至导致性功能障碍、生育能力下降。

  此外,饮酒导致的间接危害也值得关注。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正国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2004年发生道路交通事故56万多起,死亡近10万人,受伤45万多人,其中以酒后驾车比例最高。酒后犯罪也是一大问题,在美国,这类犯罪占谋杀案的86%、强奸案的72%。而喝酒导致的家庭纠纷更数不胜数。

  夏学銮教授对记者强调,劝酒、灌酒还会严重影响社会风气。首先,劝酒,特别是强迫别人喝酒是一种不文明行为;其次,喝酒、划拳、喧嚷影响周围就餐的人;第三,酒喝多了导致酒后失态,有时还会误事,有些人甚至耍酒疯、拳脚相向,不仅起不到拉近关系的作用,反而会损害人际关系。

  扭转“酒风”十分艰难

  虽然大家都不愿意喝酒,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近年来,饮料酒的销量不断攀升。中国酿酒工业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最近几年,我国各种酒类都以超过10%的比例高速增长。2005年,饮料酒总产量3822.46万千升,同比增长7.84%。其中,白酒349.34万千升,同比增长15%;葡萄酒增长25.4%。根据我国四大地区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人均年饮酒量3.6升纯酒精。

  既然大家都明白喝酒伤身,也并非真想喝,为什么还会陷入劝酒、敬酒这个死循环?华夏心理网咨询师曹芬元说,要为这个问题解套并非易事,因为中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劝酒文化力量太强大了。中国有很多俗语,如“无酒不成席”、“感情深,一口闷”。喝酒已经不是简单的事,而被当成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喝酒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大家轻松说笑,场面也不会很严肃;人做事最容易受心情影响,既然喝酒能让对方感觉轻松,自己的事也好办了。

  曹芬元咨询师说,事实上,无论是劝酒的人还是被敬酒的人,都犯了心理学上的一个大忌,即以自己的想法去衡量对方的想法。劝酒的人即使不想喝,但认为只有劝酒才能表达自己的真情;被敬的人不想喝,但觉得只有喝了才不会辜负对方的期待。同一酒桌上的人,如果有层次、级别上的差异,级别低的人更得主动敬领导,否则会显得对领导不恭;被敬的领导也得喝,不然就显得没有和群众打成一片。于是,就有了现在这种违心喝酒的风气,积极主动想喝的不多。

  很多中国人爱说“一醉方休”,这让不少外国人感到不解。一位美国同事来中国旅游后,在他的博客上这样写道:“中国给我留下了很多深刻印象,尤其是他们喝二锅头的豪爽真是吓了我一跳。中国朋友说‘感情都在酒里了’,这让我很奇怪,为什么友情会在那么辣又会让人晕头转向的烈酒里?”在巴黎一家餐馆工作的厨师菲利普这样向记者评价中国人的“酒风”:“中国的饮食文化非常了不起,但一大杯酒喝下去,真是稀奇,不仅头晕,嘴里的刺激也很大,什么食物的味道都尝不出来了。”而一个日本的“中国通”则对记者说:“中国人喝酒像要自杀,表情痛苦,动作悲壮,一仰头,一口干,这样的勇气要是放在踢球上,效果更好。”

  刹住“酒风”倡导新风尚

  喝酒应该是一种从容、自愿的行为,一旦有了压力,喝酒就变成了拼酒、拼身体。采访中,当听到记者说希望通过媒体呼吁来倡导一种文明“酒风”时,专家、学者及普通百姓无不表示赞同。他们一致认为,过度喝酒危害了我们的社会精英,损害的是骨干分子,必须改变强行劝酒的陋习,倡导新风尚。但这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社会共同努力。首先,公共场合应该禁止酗酒、划拳猜令等不文明行为;其次,对于青少年等特殊人群,应该严格禁酒;第三,要依靠组织的力量。在乡村,可以通过一些乡规民约来限制村民酗酒;在企事业单位,不提倡大吃大喝,共同营造健康饮酒的社会风气。

  曾出演过《青春之歌》的著名演员谢芳老师对《生命时报》记者说:“喝酒不要劝,更不要千方百计把别人灌醉。外国人很少有这样的,他们会充分尊重对方的意愿,愿意喝多少就喝多少。别人不愿意喝或不能喝,强迫对方喝酒,实际上是对别人人格的不尊重,也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谢芳还提醒年轻人说:“人要有控制自我的能力,不能放任自己的欲望,要树立健康、积极的人生观,远离不正的‘酒风’。”庄辉院士也发出呼吁:“酒与肝脏势不两立!为了您和他人的健康,请不要劝酒,肝病患者应该远离酒精!”

  1988年率先在我国提出酒文化的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教授则说:“喝什么酒,各有不同所好,喝多喝少,也各有不同的酒量。虽然古人的诗中也有赞扬醉的,似乎醉了就像神仙那样美妙。但我说,还是劝人不要喝醉。因此,喝酒的人要保护好自己,‘莫酩酊,微醺境界总相宜’。同桌的人也要保护别人,强人所难灌酒不是酒文化的表现。”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