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业新闻网
发布采购单
官方微信 精彩呈现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酒资讯 » 正文

葡萄酒:国内灌装冒充原瓶进口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2-03-13  来源:人民网  浏览次数:708
核心提示:  随着国内葡萄酒消费的持续升温,消费者们欣喜地见到进口葡萄酒有了越来越多价格平民化的产品,产地也越来越多,提供了丰富又

  随着国内葡萄酒消费的持续升温,消费者们欣喜地见到进口葡萄酒有了越来越多价格平民化的产品,产地也越来越多,提供了丰富又实惠的选择。进口葡萄酒凭借高性价比,以接近国产葡萄酒的价格大量涌进消费者的购物单,然而,进口葡萄酒是否真的如此“价廉物美”呢?

  市场:消费者买酒看花眼

  “买白酒,十几分钟就搞定了,可买红酒就难了。中国的、法国的、澳洲的、智利的,年份、酒庄等等,虽然加贴了中文标签,但看着也头晕。”面对超市货架上眼花缭乱的葡萄酒,张先生犹豫不决。

  家乐福超市葡萄酒区工作人员介绍,这几年眼看着各种进口葡萄酒多了起来,从最初几种变成一大片,开设了葡萄酒专区。卖得一年比一年多,都说葡萄酒健康,特别流行。

  记者看到超市里进口葡萄酒的售价从几十元到几百元的都有,相对而言,产自法国的较贵,而产自澳洲、西班牙等国的则相对便宜。记者在该超市随机采访时,看到不少市民都拿起酒瓶仔细端详。可当记者上前询问应如何挑选红酒时,他们都摇头。很多人都表示自己选葡萄酒最看重的是产地和年份,像法国、澳大利亚、智利酒比较出名,年份就看哪个老就觉得哪个好。

  有一位顾客提出一个问题:“我看到标签上的经销商都是国内的,这些酒不会是在国内灌装的吧?”

  数据:散装酒进口量占七八成

  据了解,目前进口葡萄酒市场主要有三种公司:一种代理进口葡萄酒品牌,即将国外葡萄酒原瓶引进中国市场销售;一种是在国外寻找酒庄合作,在产地生产罐装并贴上自己的品牌,再进口到国内,也号称原装进口;另一种是将国外的散装酒运到国内,在国内生产灌装,甚至是进行勾兑调整口味,也标榜是进口酒。

  “国内进口红酒共分两种,一种是直接进口瓶装酒,一种是散装酒。其实每年的红酒进口数量就能看出,国内销售的红酒到底有多少是纯进口的,有多少是被勾兑的了,”葡萄酒经销商袁先生给记者算笔账,“拿2011年为例,散装酒的进口比重达到七八成,这也就意味着市面上的进口葡萄酒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国内分装的,即运到国内后,厂家再进行勾兑,按口感调配、加水和色素等,最终分装成葡萄酒成品。”

  揭秘:保税区成分装酒“保护区”

  近年来,沿海多个城市都为进一步发展进口贸易而开设了综合保税区,这是目前我国开放层次最高、政策最优惠、功能最齐全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不过,国内葡萄酒资深行内人士告诉记者,近年来国内不少保税区内,新建大大小小的葡萄酒“国际分装中心”,按照我国相关法规,在这些保税区内的生产线上灌装的葡萄酒仍可打“境外”的擦边球。大桶进口原酒在这里被分装到小瓶中,为了节省成本,部分商家在国内分装时也可以采用更加便宜的包装材料,分装后出了工厂大门,就算“出口”到了中国。因此,这些分装的葡萄酒最后被商家贴上“原瓶进口”的标签。“正是一道厂门之隔,投机商在理论上完成了原瓶进口的过程。”

  一份来自权威检验部门的资料也显示,“因保税区是境内关外,区内的企业不属于检验检疫部门监管,对这些酒从保税区进入到国内,向检验检疫部门报检,如按照进口酒的标签也并未要求标注灌装地及生产企业信息,企业就可以堂而皇之地把这些实际在国内分装的酒当作原装进口酒来销售。”

  乱因:高暴利+低门槛

  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欧洲国家是葡萄酒的主要消费地区,聚集大量生产葡萄酒的酒庄。精明的中国酒商往往从这些地方大量进口葡萄酒,然后贴上自己设计的洋标签出售。“比如国内酒商从法国成桶购买葡萄酒,然后运回国内进行灌装,这种操作一般消费者很难分辨,即使看进口商检报告也不涉及这些信息。”上述经销商透露。

  行业准入门槛低加剧了市场乱象。在广东、福建、山西等省市成为一家酒庄的区域代理只需花费几十万元,甚至仅以几万元便可代理单个产品。这导致各种短视逐利的投资者争相挤入葡萄酒市场。根据ASC精品酒业统计,中国已有约2万家葡萄酒进口商和经销商。“内地有些公司,一家就代理了数百个知名或不知名的品牌,产品来自全世界。”业内人士担忧,若缺乏具体明确的行业标准,或有关部门监管不到位,假洋葡萄酒对国内市场的渗透将无可避免。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