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酒酿酒技术在他手上保护、传承、发扬、升华
七一前夕,记者第一次走进鼎鼎有名的汾酒集团,第一次实地品尝传说中的原浆酒,第一次完整地了解酿酒工艺,第一次感受到酒是那样的香、醇、厚、重。
自然,也第一次见到本文的主人公,省国资系统"十佳党员"、汾酒集团技术中心副主任--翟旭龙,一个外貌与名号相距甚远的男人,朴实而安静。
老东西才是好东西
俗话说,酒是陈的香。而大曲是酿酒中必不可少的发酵剂 ,大曲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酒质优劣。山西汾酒在酒坛驰骋1500年,历代酿酒师留下的大曲研究资料丰富珍贵。在一次库房整理中,翟旭龙发现这些珍贵资料已经发黄发霉,这让他倍感心痛。在采访中,他一直感叹:"这些虽是老东西,但都是好东西啊!"
前人留下的酿酒技艺需要及时发掘利用,否则后人就要再次探索,甚至重蹈覆辙。早在1989年,老翟就带着徒弟利用晚上时间发掘资料、保护整理,这项工作一做就是20多年。其间,艰辛苦楚、细琐繁复可想而知。二十年如一日,他将这些老祖宗留下的"宝贝"整理为电子版,最终印刷成册,存进档案库,以备后人学习借鉴。其中最具价值的是《看曲论》,这份资料半文言半白话,将近3000字,研究价值极高。
到目前为止,经过翟旭龙无数个夜晚的辛勤工作,卷帙浩繁的研究资料已有1/3得到保护发掘。专家认为,这项工作意义重大,泽被深远。
站在前人肩膀上前行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作为一名从事研发工作的党员干部,他清醒地认识到:只有不断地学习前人经验,及时掌握最前沿技术,才能胜任本职工作,进而达到"德能正其身,才能胜其任,言能达其意,书能成其文,干能成其事,绩能服其人"的境界。
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研究室科员张鑫不无感慨地对记者说:"翟老师爱钻研,时常学习与酿酒有关的文献资料,为了弄懂弄通,他经常会挑灯夜战。"翟旭龙身上没有沾染这个时代的浮华与躁动,能够沉下心来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地钻研业务。汾酒集团标准办的崔景龙告诉记者:"共事20多年,翟主任做事向来认真,能把酿造成本精算到角、分,原料、辅料的使用量能精确到小数点后3位数。"
没有时间去脱产深造,他就借来同事的研究生用书,在家自学。枯燥艰深的理论,他居然学得津津有味。为了能尽早了解国际最前沿的科研成果,在熟练掌握英语的基础上,他又自修了日语,尽一切可能,找第一手的外文资料阅读。
20余年来,翟旭龙一直从事酿酒生产技术创新与新产品开发工作,同时取得了丰硕成果:2003年,不同香型白酒调味酒的研制成功,已运用于清香、浓香、兼香型系列酒的生产,投产三年为公司增收1500万元以上;2009年8月 "汾酒勾贮优化管理系统"项目,荣获第四届"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一片冰心在玉壶
作为一名普通的党员干部,翟旭龙一直恪守着"奉献不言苦,追求无止境"的人生格言。他始终能够甘于寂寞,坚守清苦,为了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经常深入生产一线,上下协调,为汾酒事业的辉煌默默地奉献着。对于某些酒企的高薪聘请,他从不为所动,均婉言谢绝。在谋求自身技术发展的同时,翟旭龙能够毫无保留地将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传授给年轻同志,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在他的"传帮带"下,一批具有成熟技术和研究能力的研究员队伍建立起来,为汾酒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学识渊博,乐观积极","平易近人,为人和善,善良朴实,容易沟通,没有架子",是同事对他的印象。在闲暇时,翟旭龙爱好极多,冬泳、打太极、下棋都是他的拿手项目。
现在,翟旭龙正在研究"人工老熟"技术,用来解决酿酒行业长期困扰的难题--酒香酝酿所需发酵时间太长。这项技术就是要缩短酒的发酵时间而不影响品质。
说到未来,老翟告诉记者:"希望和同事将这些宝贵资料尽快、尽早整理完,保留好,让我们的老传统'复活'、升华。" (实习生 沈艳红 武 笑)